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
在北京市击剑协会的训练馆里,剑尖碰撞的清脆声响与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这里不仅是技术的竞技场,更是梦想的孵化地,作为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的身影时常出现在训练场边,她的目光专注而温和,注视着那些手持花剑、重剑或佩剑的孩子们,对她而言,击剑不仅是运动,更是一种教育,一种生活态度的传递。

“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这句话不仅是王钰的工作信条,也是她对击剑运动未来的期许,在过去的几年中,击剑运动在中国逐渐从冷门走向大众视野,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其独特的魅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王钰认为,击剑不仅仅是一项竞技体育,它更能够培养孩子们的纪律性、专注力和抗压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击剑的乐趣,成为她思考的核心。
王钰从小与击剑结缘,她回忆道,自己第一次握住剑柄时,感受到的不仅是金属的冰冷,更是一种责任的重量,多年的运动员生涯让她深刻理解这项运动对个人成长的塑造力,退役后,她选择投身击剑的推广与管理工作,希望将这份体验传递给下一代,作为协会副秘书长,她负责青少年击剑项目的策划与执行,从赛事组织到培训体系搭建,她都亲力亲为。
“击剑是一种‘智者的运动’,”王钰说道,“它要求选手在瞬间做出决策,同时保持身体的协调与平衡,对孩子们来说,这种挑战不仅能锻炼身体,更能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她指出,许多家长最初让孩子接触击剑是出于培养气质或增强体质的目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孩子在击剑中找到了自信与快乐。
击剑运动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王钰提到,尤其是在疫情后,许多孩子因为长时间的停训而失去了对击剑的热情。“重回剑道”成为她工作中的重点,为此,她与团队设计了一系列趣味性强的训练课程,例如将击剑与游戏结合,通过团队协作和挑战赛的形式,重新点燃孩子们的兴趣,她还推动举办了多场青少年击剑交流赛,强调“参与重于胜负”的理念,让孩子们在比赛中感受击剑的乐趣而非仅仅追求名次。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孩子们不仅回到剑道,更是真正享受这个过程,”王钰说,“击剑的快乐不在于赢得多少奖牌,而在于每一次进步、每一次突破自我的瞬间。”她分享了一个故事:一名曾经内向的孩子,在击剑训练中逐渐变得开朗,甚至主动在比赛中帮助对手调整装备,这种变化让她深感欣慰,也坚定了她的信念。
除了课程与赛事的创新,王钰还注重击剑文化的传播,她认为,击剑的历史与精神是这项运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培训中,她会让孩子们了解击剑的起源与发展,讲述那些著名剑客的故事,从而激发他们对这项运动的敬意与热爱。“击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追求,”她强调,“我们希望孩子们在剑道上找到的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灵的成长。”

在北京市击剑协会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学校与社区开始引入击剑项目,王钰与团队合作,推出了“击剑进校园”计划,将专业的击剑教练与设备带入课堂,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这项运动,她还特别关注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通过公益项目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击剑体验课程。“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感受击剑的魅力,”她说,“无论他们的背景如何,击道上的快乐是平等的。”
对于未来,王钰充满期待,她希望击剑能够成为更多青少年的终身爱好,而不仅仅是一时的兴趣,她计划进一步扩大击剑的普及范围,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让更多孩子能够受益于这项运动,她也呼吁社会对击剑运动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包括政策扶持和资源投入。
“击剑的快乐是多元的,”王钰总结道,“它可能是比赛中一次精彩的进攻,可能是训练后与伙伴的击掌,也可能是独自练习时对自我的超越,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创造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在剑道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在训练馆的灯光下,孩子们的身影跃动,剑尖划破空气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无限可能,王钰站在场边,微笑着注视这一切,她知道,这些孩子中或许有人会成为未来的冠军,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正在享受击剑带来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将伴随他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