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哥伦比亚大学灰石相间的学院派建筑群在秋日阳光下显得庄严肃穆,这里不仅是学术的殿堂,也悄然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求学者——曾闪耀法国剑坛的中国击剑运动员费若秋,本报记者有幸对她进行了独家专访,聆听她如何将手中的花剑换成书本,在常春藤盟校的象牙塔内,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思考的全新人生旅程。
巅峰之下的思考:告别赛场的决定
采访约在哥大附近一家安静咖啡馆,费若秋如约而至,一身简约的休闲装束,挺拔的身姿和敏锐的眼神依然保留着职业运动员的风采,但言谈举止间多了几分学者的沉静与从容。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生涯看似处于不错阶段的时候选择离开。”费若秋轻轻搅动着杯中的咖啡,思绪仿佛回到了几年前在法国训练和比赛的日子。“击剑给了我太多——荣誉、历练、看待世界的方式,但恰恰是这项运动教会我的专注、自律和对极限的不断探索,也让我开始思考赛场之外的更多可能性。”
费若秋的击剑之路堪称辉煌,年少时在国内崭露头角,后远赴法国这个世界击剑中心深造,在法期间,她融入当地的击剑俱乐部,与顶尖高手切磋,技术日益精进,曾在多项国际赛事中取得不俗战绩,被誉为“旅法剑客”中的佼佼者,巴黎的训练馆、欧洲各地的赛场,都留下了她挥汗如雨、奋力拼搏的身影。
“在法国的那段经历非常宝贵,不仅提升了我的技战术水平,更重要的是让我深刻理解了击剑背后的文化、历史以及哲学思考,它不仅是胜负,更是关于时机、距离、策略的智慧,是身体与思维的极致统一。”她坦言,正是这种对击剑内涵的深入理解,促使她渴望从更广阔的知识层面去解构和探索自己所热爱的事物,乃至更宏观的体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是有限的,但学习和成长的步伐不应停止,我希望能在当打之年,主动为自己开辟一条新的跑道,而不是被动等待职业生涯的终点。”在经历了深思熟虑后,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惊讶的决定:申请大学,系统性地学习社会科学,为自己未来的转型奠定基础。
象牙塔内的挑战:从体能训练到学术钻研
选择哥伦比亚大学,费若秋看中的是该校深厚的学术底蕴,尤其是其社会科学领域强大的师资和跨学科的研究氛围。“哥大提供了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平台,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头脑,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思想和理论,这对我极具吸引力。”
从聚光灯下的竞技场转入静谧的图书馆和课堂,挑战是巨大的。“最初的确很不适应。”费若秋笑道,“过去每天的日程围绕着体能训练、技术打磨、战术分析展开,目标非常具体和直接——就是赢得比赛,而现在,需要面对的是海量的阅读资料、复杂的理论框架和严谨的学术论文写作,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节奏。”

她将击剑训练中的毅力与专注力迁移到了学业上。“制定训练计划与制定学习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明确目标、分解任务、持之以恒,面对难懂的文献,就像面对一个难缠的对手,需要耐心寻找突破口,反复琢磨,不能轻易放弃。”她表示,运动员时期培养的时间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在应对繁重课业时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哥大,费若秋选择了与她经历和兴趣密切相关的课程,如体育社会学、运动心理学、国际关系等。“我希望能够将我的实践经验与学术理论相结合,更深入地理解体育在全球语境下的角色,比如体育如何促进文化交流,精英体育的发展模式,运动员的社会责任等等。”

课堂之外,她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交流。“和十八九岁的本科生一起上课,起初会有代际感,但思想的碰撞非常有趣,他们带来新鲜的视角,我则能分享一些实战经验和人生体会,这种互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击剑精神的延续:社团指导与未来展望
虽然身份已是全职学生,费若秋并未完全割舍与击剑的联系,在哥大,她义务担任了校击剑俱乐部的技术指导,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帮助业余爱好者们提高技艺,感受击剑的魅力。
“看到他们对击剑的热情,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费若秋说,“指导他们的过程,也是我重新审视和巩固自身技术理解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把我在法国学到的、感受到的击剑文化传递给他们,让这项运动不仅仅是胜负,更是一种修养和乐趣。”
谈及未来,费若秋的目光既务实又充满期待。“完成在哥大的学业是现阶段的首要目标,我希望通过系统的学习,构建起扎实的知识体系。”至于更长远的规划,她表示有几个可能的方向:“或许会从事与体育管理、体育政策相关的工作,希望能够为推动击剑运动乃至更广泛的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也可能继续深造,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甚至不排除未来以新的角色,比如体育推广者或教育者,回归到与击剑相关的领域。”
她强调,无论选择哪条路径,在法国赛场上锤炼出的坚韧、在哥大学到的批判性思维和广阔视野,都将是她最宝贵的财富。“击剑教会我‘伺机而动’,学术训练则让我学会‘三思而后行’,这两者的结合,让我对未来的可能性抱持开放而又审慎的态度。”
感悟与启示:跨越边界的人生探索
费若秋的转型之路,并非简单的“运动员退役后上学”的常规叙事,而是一次主动的、跨越文化与认知边界的探索,她从东方到西方,再从竞技体育的巅峰到学术研究的殿堂,每一次选择都体现了勇气和对自我成长的执着追求。
“人生不只有一条跑道。”费若秋感慨道,“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的能力,敢于在不同阶段为自己设定新的挑战,运动生涯给予我的精神和体魄的锻造,是支撑我走得更远的基石,而现在的学习,则是为了给未来打开更多扇窗。”
她的经历也为其他现役或即将退役的运动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参照,职业运动员的转型是世界性难题,费若秋通过提前规划、凭借努力进入顶尖学府深造,展示了另一种成功的转型模式——将体育精神内核与学术知识武装相结合,实现从“体”到“心”的全面发展与升华。
在哥大的求学生活,让费若秋对“卓越”有了更深的理解。“过去,卓越可能意味着领奖台的最高处,我觉得卓越更是一种持续突破自我、不断整合知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状态,无论是在剑道上追求更快更准,还是在书斋中探寻真理与智慧,其本质都是对更高境界的向往和努力。”
夕阳的余晖透过咖啡馆的玻璃窗,洒在费若秋平静而坚定的面庞上,窗外,哥大的校园渐渐笼罩在暮色之中,而这位昔日的“旅法剑客”,正在这片新的“战场”上,用笔墨和思想,继续书写着她不凡的人生篇章,她的故事,远远未到终章,正如她所言,这只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一段连接着过去荣耀与未来无限可能的求知之路。